-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3:27 点击次数:146
在柬埔寨的历史剧场里,洪森这个名字,注定逃不开争议。
他曾是红色高棉的“叛徒”,越南支持的“傀儡”,又被称为“国家重建的英雄”。
一个在丛林中起家的逃兵,如何摇身一变,成为操控国家话语权数十年的强人?
如果说权力是一场长跑,那洪森的秘诀,不在于他跑得多快,而在于他改写了比赛规则。
从红色高棉逃兵,到越南的“王牌代理”
洪森的起点并不高贵。
1970年,他加入红色高棉,凭着打仗的本事一路升到团长。
但到了1977年,风向突变。红色高棉内部清洗搞得人心惶惶,洪森看得明白:再不跑,命就没了。
他带着几名亲信逃入越南,被红色高棉打上“叛徒”标签,发出通缉令要他人头落地。
展开剩余89%越南人倒是看准了这块“投名状”。
洪森不仅熟悉红色高棉内部结构,还掌握一条直通金边的秘密补给线——T4通道。
这条路,成了越南军队进攻柬埔寨的直通车。
1979年,越南闪电攻陷金边,红色高棉溃败,洪森则摇身一变,成了新政权的核心人物之一。
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。
越南扶他上位,也开出条件:必须签署《越柬联合经济区协议》,割让湄公河三角洲部分资源,等于半卖半送国家利益。
这种操作在国际上引来巨大争议。
美国媒体骂越南搞“新殖民主义”,但《金融时报》却指出:“洪森的实用主义,至少带来了秩序。”
更重要的是,洪森没让越南这波操作白做。
他主导将1979年定为“国家重生日”,大张旗鼓宣传“越南解放柬埔寨”,并声称自己“终结屠杀,是最大的正义”。
一边清洗红色高棉残余势力,一边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叙事体系。
从“越南代理人”到“民族救星”:洪森的舆论魔术
要洗白“叛徒”名声,靠枪杆子不够,还得靠笔杆子。
洪森深知,要想坐稳江山,得先占领人民的脑袋。
他改写历史,不只是动嘴皮子,而是动了国家机器。
首先是节日政治化。
每年纪念越南入侵的日子,被包装成“国家重生”的庆典。
红色高棉的罪行被淡化,越南的角色被粉饰,洪森的功绩被放大。
再看中小学教材,红色高棉的历史被删得七零八落,取而代之的是“越南带来解放”“洪森领导重建”等内容。
这不是简单的宣传,而是系统性的叙述重构。
接下来,洪森把目光投向更传统的权力象征——王室。
1991年,他亲自迎回流亡多年的西哈努克国王,还当众称其为“义父”。
这是一次高明的捆绑操作:借王室的正统性,为自己贴上“合法接班人”的标签。
他还在吴哥窟搞庆典,把自己塑造成“文化守护者”,借古迹光环擦亮自己的脸。
当然,光讲“传统”还不够,得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“生活变好了”。
1993年,洪森推出“土地归还农民”政策,号称85%的农民获得耕地。
这一招直接打通底层支持,被联合国称为“柬埔寨历史上最广泛的土地改革”。
虽然过程中滋生了腐败,但对于刚从内战中爬出来的国家来说,稳定和吃饱肚子更重要。
经济上,世界银行数据显示,1998到2019年,柬埔寨GDP年均增长7.7%,贫困率从47%降到10%。
这不是小进步,是质的飞跃。
洪森用数字说话,转移了“叛徒”“傀儡”等负面标签,让人民更愿意记住“带来稳定”的那一面。
舆论操控,权力稳固:洪森的现代硬核手段
想要坐稳宝座,洪森从来不靠运气。
他深知,光靠经济政绩还不够,得牢牢控制舆论阵地。
1997年,他发动政变,炮轰拉那烈亲王的府邸,随后通过国家电视台指控对方“勾结红色高棉”,一口气清洗掉大量反对派。
这不是突发事件,而是精心设计的“媒体战”。
媒体自由?不好意思,那是奢侈品。
洪森关掉了独立电视台,把《柬埔寨日报》收归国有。
从此,全国只剩下“国家声音”。
谁敢唱反调,就被扣上“破坏稳定”的帽子。
舆论在他手里,成了比军队还锋利的武器。
进入社交媒体时代,洪森又换了打法。
2018年,他开通了脸书账号,开始“亲民秀”。
晒家庭生活,转发士兵训练,评论区互动热烈。
他成了全国关注度最高的“网红”,粉丝突破1500万。2025年,泰柬边境爆发冲突,有传言说他“逃亡中国”。
洪森立马在脸书直播,播放自己与洪玛奈开会的视频,几分钟就把谣言压下去。
这不是简单的辟谣,而是一次危机公关的教科书级操作。
国际上,洪森也玩得转。
2025年“录音门”事件中,他向东盟提交泰方“威胁证据”,成功让泰国被拖进国际法院仲裁。
在东盟这个“讲和气”的圈子里,能做到这一步,说明洪森不只是国内强人,更是地区玩家。
至于与中国的关系,也是一张王牌。
2023年签署中柬自贸协定,当年双边贸易额飙升到148亿美元。
靠着这份经济纽带,洪森对西方的批评可以置若罔闻。
你说我独裁?我有的是投资。
你说我不民主?我让人民吃上饭了。
洪森的遗产:舆论是权力的另一种形态
洪森的崛起不是偶然,而是一个“舆论即武器”的典型案例。
他不是用坦克碾压对手,而是用话语颠覆叙事。
他把“叛徒”包装成“救国者”,把“越南代理人”转化为“民族英雄”,每一步都精心设计,每一招都直击人心。
他的政治逻辑从不复杂:谁能讲好故事,谁就能掌握权力。
在一个经历动荡的国家里,民众要的不是理想主义,而是稳定、饭碗和安全感。
洪森给了这些,就足以换来选票和支持。
当然,他的方式并不完美,甚至充满争议。
但正如《经济学人》所说:“洪森证明,在混乱中,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,比理想主义者更能赢得权力。”
从红色高棉的逃兵,到国家的实际控制者,洪森的政治人生,是一场舆论操控的实战演练——而他,最终赢了。
发布于:贵州省